引言
相信很多人都嚮往新的社會而不是現在這種人吃人的社會,但是,正如MIT教授黃亞生所指出的那樣,中國人往往缺乏系統性的思維,而不具備系統性思維等於是沒有思辨能力,而缺乏思辨能力是中國最普遍的認知侷限。
這話如何去理解?
他舉的例子說,如果看一個社會,人們主要不滿的是具體的領導人,但從不與制度聯繫到一起,如某人是英明領袖,大家熱愛,某人暴君大家痛恨,但沒人將他們與這個制度聯繫到一起。黃亞生教授的意思是,人們無法認識到,他們背後的制度才是這些人成為領導人的原因,而這個制度中的最大問題是,權力從來得不到限制。他舉了一個比較偏的例子,說在現制度下,權力可以得到一點點限制的是中顧委,但是它在江澤民執政時被取消了,所以如今才出現了胡錦濤在全世界聚焦燈下被架走的事件,若胡是中顧委的,即使他提出不同意見,也不可能被架走。
暫且不評論這一例子是否妥當,在生活中,人們主要不滿的也都集中在具體的事例,對領導人如此,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也如此。對所發生的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原因和問題以及系統性問題基本上沒有判斷。這就導致人們天天等著看時間線上又發生了什麼新的事件,以便自己可以闡述高見或表述觀點,或給自己喜歡的人點讚等等。本人上推已多年,基本上看不到對系統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的內容。
時間線上很少看到針對制度的發言。而如果有,則一定是站在統治者角度上的,即,其目的一定是為了本朝可以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的,它們通常以對現象的分析得出結論,然後提出制度性建議,以進行改善。而如果你希望看到有誰對系統性問題進行分析,然後提出如何重建一個新的系統,那麼,你等十年也看不到。
如網上有個號稱的什麼人口專家易富賢的人,數年以來就像中國要死絕了一樣地呼喊著共產黨要儘快放開和鼓勵生育,改變一胎化政策。如果想像一下人類早期,整個地球才多少人?地球上的人類多麼原始和落後,怎麼沒有擔心那個時候地球上的人類會滅絕?而如今,人類已經達80億的人口規模,反而作為一個擁有9億青壯年的國家,會擔心出現人口危機?其目的無非是,哪怕全人類正面臨人口不斷增加的危機,但對於中國來說,9億人的數量不足以維繫一個世界上超級龐大和腐敗的大極權皇朝的。若這個超大的極權皇朝倒台,那就等於他失去了他的靈魂。
為什麼一作系統性思考就會變成皇帝思維呢?這一點黃亞生教授的解釋是:中國自隨朝以來,使用科舉制度,將“最優秀”的人才通通籠絡於皇權體系之下,使得落第之人無話可說。而這些科舉制度的優勝者沒有不是遵循帝王思維的,他們的所謂系統性思維不是像今天的文明國家那樣去探究現行制度的問題,以減少社會中的結構性不公正,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現行制度,就沒有他們的成功。於是,他們的系統性思維的出發點就是,如何將自己的所謂知識用於保護和延續皇朝的壽命,而對於結構性不公正問題,他們根本不知或假裝不知,直到權力砸死他們自己。用今天的話來說,中國皇朝的政策大轉變的背後,都是這樣一群盡心盡力的“專家”,他們不一定受到賞識,就像屈原投江一樣,而這樣的故事之所以流傳,目的就是告誡官員學習屈原的“忠於舊皇朝”。
這令人感動嗎?我認為令人悲哀!一個不知自己為何物的東西!
缺乏思辨能力是中國與文明國家最大的差別。思辨能力來自哪裡?
不能只靠悟,或靠生活,或靠「讀」書,這些都無法彌補思辨能力的缺乏,因為思辨能力並不是人天生具有的能力。以前翻譯過一小段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講過人的天生思維雖然很好,但是有缺陷,就是因為這種天生能力並不能促成思辨能力。很多人迷信「智力」,智力是一種推理能力,不錯,但是,它是有缺陷的。憑借任何單個人的智力,即使高達一萬,也不可能集成現代文明世界四百多年的發展,這個發展不是指科技發明,而是指對社會的文明進程的推動,也就是,社會的人文化。它背後的巨大體系與能量被很多中國人看作是「文科」,是沒用的東西。西方正是有了中國人覺得沒用的東西,才有了今天的社會文明。為什麼西方現在出現保守勢力的抬頭?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的文明發展遠超過了佔世界人口78%的其他國家,因此,這些國家的很多人不希望被拖累,而這其中就包括中國。中國所輸出的產品或許物美價廉,但所輸出的文化卻是令他們「不便評論」。
中國自五四運動以來的學習西方的「德先生賽先生」實際上之所以無法實現,是因為中國人理解的賽先生只包括了「自然科學」、「技術」,憑借「師夷之長以制夷」的態度,最終捍衛和保護自己的現體系,這是什麼體系?就是專制極權體系,在民間,它體現為文化,在政治上,它體現為專制極權。所以,五四運動所倡導的「賽先生」因為沒有被完整地引進到中國,導致,中國的「文科」至今只有共產極權理論控制下的「官史」和「社會」科學,這些「文科」,包括中國的法學,都是用來維護專制政權的,這些知識加上道德大棒,使得中國沒有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社會科學、法學、政治學、歷史學等等。這些學科是科學,不是「文科」。例如,研究社會運動理論的哈佛大學教授,其研究的特點就是量化模型研究而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文科」。
在此,想提另一學科——戰略學,這也是一門非「文科」的學科知識,前面所講的那位教授的講課,就是戰略學的一部分。戰略學是需要思辨能力的,而思辨能力必須靠課堂上的學習,而不是「悟」或「讀」書。
為什麼要談戰略?作為學科的戰略學是非常深奧的,但是作為社會運動的推動者,則必須掌握戰略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這些原理並不非常深奧。
為什麼戰略與社會運動的成功有這麼大的關係?因為社會運動往往是運作多年的運動,它從最開始的個別、無形和無聲,到最後的普及、規模宏大和全社會聯合,需要一步一步地計劃組織實施和應對。至今,中國還沒有這樣的運動。
這樣的運動的第一步,就是保護,它包括:1、運動組織的自身保護;2、運動對所有參與者的保護。而這種保護必須從一開始的無形到最後的有型都嚴格執行,否則,將會付出巨大代價。保護是有多重層次和方式的。
第二步是擴散,它包括:1. 信息擴散指的是將運動信息傳播出去,以改變受眾的行為模式。很多人單槍匹馬地出來抗爭,雖然很勇敢,但是信息傳播是非常有限的,無論他是否遭到迫害。2. 組織擴充。在信息擴散過程中,擴充組織,為未來的公共行動做準備。
最後,總結一下:戰略是一個長期的行動方案,它從最為細微的、無法被察覺的小事開始,而不是轟動的大新聞,但在細水長流的過程中,它逐漸為更多人提供保護而壯大自己。它始於計劃終於行動,但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長達十多年,並且不是單一一個領袖可以做到的,需要無數的懂得戰略計劃和行動的人從自己的處境中開始做。不要認為自己肯定不會是領導人,肯定……、肯定……。實際上,只要你有不屈服的目標,未來就是不能「肯定」的。
在引言之下,將談一些與戰略相關的基礎性內容。
這話如何去理解?
他舉的例子說,如果看一個社會,人們主要不滿的是具體的領導人,但從不與制度聯繫到一起,如某人是英明領袖,大家熱愛,某人暴君大家痛恨,但沒人將他們與這個制度聯繫到一起。黃亞生教授的意思是,人們無法認識到,他們背後的制度才是這些人成為領導人的原因,而這個制度中的最大問題是,權力從來得不到限制。他舉了一個比較偏的例子,說在現制度下,權力可以得到一點點限制的是中顧委,但是它在江澤民執政時被取消了,所以如今才出現了胡錦濤在全世界聚焦燈下被架走的事件,若胡是中顧委的,即使他提出不同意見,也不可能被架走。
暫且不評論這一例子是否妥當,在生活中,人們主要不滿的也都集中在具體的事例,對領導人如此,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也如此。對所發生的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原因和問題以及系統性問題基本上沒有判斷。這就導致人們天天等著看時間線上又發生了什麼新的事件,以便自己可以闡述高見或表述觀點,或給自己喜歡的人點讚等等。本人上推已多年,基本上看不到對系統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的內容。
時間線上很少看到針對制度的發言。而如果有,則一定是站在統治者角度上的,即,其目的一定是為了本朝可以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的,它們通常以對現象的分析得出結論,然後提出制度性建議,以進行改善。而如果你希望看到有誰對系統性問題進行分析,然後提出如何重建一個新的系統,那麼,你等十年也看不到。
如網上有個號稱的什麼人口專家易富賢的人,數年以來就像中國要死絕了一樣地呼喊著共產黨要儘快放開和鼓勵生育,改變一胎化政策。如果想像一下人類早期,整個地球才多少人?地球上的人類多麼原始和落後,怎麼沒有擔心那個時候地球上的人類會滅絕?而如今,人類已經達80億的人口規模,反而作為一個擁有9億青壯年的國家,會擔心出現人口危機?其目的無非是,哪怕全人類正面臨人口不斷增加的危機,但對於中國來說,9億人的數量不足以維繫一個世界上超級龐大和腐敗的大極權皇朝的。若這個超大的極權皇朝倒台,那就等於他失去了他的靈魂。
為什麼一作系統性思考就會變成皇帝思維呢?這一點黃亞生教授的解釋是:中國自隨朝以來,使用科舉制度,將“最優秀”的人才通通籠絡於皇權體系之下,使得落第之人無話可說。而這些科舉制度的優勝者沒有不是遵循帝王思維的,他們的所謂系統性思維不是像今天的文明國家那樣去探究現行制度的問題,以減少社會中的結構性不公正,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現行制度,就沒有他們的成功。於是,他們的系統性思維的出發點就是,如何將自己的所謂知識用於保護和延續皇朝的壽命,而對於結構性不公正問題,他們根本不知或假裝不知,直到權力砸死他們自己。用今天的話來說,中國皇朝的政策大轉變的背後,都是這樣一群盡心盡力的“專家”,他們不一定受到賞識,就像屈原投江一樣,而這樣的故事之所以流傳,目的就是告誡官員學習屈原的“忠於舊皇朝”。
這令人感動嗎?我認為令人悲哀!一個不知自己為何物的東西!
缺乏思辨能力是中國與文明國家最大的差別。思辨能力來自哪裡?
不能只靠悟,或靠生活,或靠「讀」書,這些都無法彌補思辨能力的缺乏,因為思辨能力並不是人天生具有的能力。以前翻譯過一小段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講過人的天生思維雖然很好,但是有缺陷,就是因為這種天生能力並不能促成思辨能力。很多人迷信「智力」,智力是一種推理能力,不錯,但是,它是有缺陷的。憑借任何單個人的智力,即使高達一萬,也不可能集成現代文明世界四百多年的發展,這個發展不是指科技發明,而是指對社會的文明進程的推動,也就是,社會的人文化。它背後的巨大體系與能量被很多中國人看作是「文科」,是沒用的東西。西方正是有了中國人覺得沒用的東西,才有了今天的社會文明。為什麼西方現在出現保守勢力的抬頭?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的文明發展遠超過了佔世界人口78%的其他國家,因此,這些國家的很多人不希望被拖累,而這其中就包括中國。中國所輸出的產品或許物美價廉,但所輸出的文化卻是令他們「不便評論」。
中國自五四運動以來的學習西方的「德先生賽先生」實際上之所以無法實現,是因為中國人理解的賽先生只包括了「自然科學」、「技術」,憑借「師夷之長以制夷」的態度,最終捍衛和保護自己的現體系,這是什麼體系?就是專制極權體系,在民間,它體現為文化,在政治上,它體現為專制極權。所以,五四運動所倡導的「賽先生」因為沒有被完整地引進到中國,導致,中國的「文科」至今只有共產極權理論控制下的「官史」和「社會」科學,這些「文科」,包括中國的法學,都是用來維護專制政權的,這些知識加上道德大棒,使得中國沒有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社會科學、法學、政治學、歷史學等等。這些學科是科學,不是「文科」。例如,研究社會運動理論的哈佛大學教授,其研究的特點就是量化模型研究而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文科」。
在此,想提另一學科——戰略學,這也是一門非「文科」的學科知識,前面所講的那位教授的講課,就是戰略學的一部分。戰略學是需要思辨能力的,而思辨能力必須靠課堂上的學習,而不是「悟」或「讀」書。
為什麼要談戰略?作為學科的戰略學是非常深奧的,但是作為社會運動的推動者,則必須掌握戰略的一些最基本的原理,這些原理並不非常深奧。
為什麼戰略與社會運動的成功有這麼大的關係?因為社會運動往往是運作多年的運動,它從最開始的個別、無形和無聲,到最後的普及、規模宏大和全社會聯合,需要一步一步地計劃組織實施和應對。至今,中國還沒有這樣的運動。
這樣的運動的第一步,就是保護,它包括:1、運動組織的自身保護;2、運動對所有參與者的保護。而這種保護必須從一開始的無形到最後的有型都嚴格執行,否則,將會付出巨大代價。保護是有多重層次和方式的。
第二步是擴散,它包括:1. 信息擴散指的是將運動信息傳播出去,以改變受眾的行為模式。很多人單槍匹馬地出來抗爭,雖然很勇敢,但是信息傳播是非常有限的,無論他是否遭到迫害。2. 組織擴充。在信息擴散過程中,擴充組織,為未來的公共行動做準備。
最後,總結一下:戰略是一個長期的行動方案,它從最為細微的、無法被察覺的小事開始,而不是轟動的大新聞,但在細水長流的過程中,它逐漸為更多人提供保護而壯大自己。它始於計劃終於行動,但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長達十多年,並且不是單一一個領袖可以做到的,需要無數的懂得戰略計劃和行動的人從自己的處境中開始做。不要認為自己肯定不會是領導人,肯定……、肯定……。實際上,只要你有不屈服的目標,未來就是不能「肯定」的。
在引言之下,將談一些與戰略相關的基礎性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