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了,聊一点轻松的话题——学习外语。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习一门西方的语言是非常困难的事,原因是西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而中文属于汉藏语系,其发音、语法、书写的方式都是完全不同的,同样的,西方人也认为学习汉语是所有外语中最难学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说汉语的人英文流利的少,而说英语或其他西方语言的人能够流利地说汉语的人也同样少的原因。除此之外,上述情况还因为中国的外语教育的落后而显得更为突出。 这一情况导致汉语使用者处于不利地位,因为西方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而中国总是因为这一隔阂而显得跟不上世界文明发展的脚步。从微观上看,中国人与西方语言使用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上的鸿沟,导致交流不畅,从日常生活上说,就是,难以获得其他人平常可以获得的机会,更多的人会被边缘化。 正因如此,很多中国人觉得自己肯定是学不会的了,于是,即使到西方生活,也会因为信心不足而放弃学习、训练和提高的机会,真的是万分可惜。我特别有感触的是印度人。实际上,印度人中懂英文的人仅占其人口的5%而已,但是,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中会说英文的人多数带有很重的口音,但即使这样,他们之间也是用英文交流,哪怕是在家而不是工作的地方,也如此,而且他们对此非常坦然,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这样我们就看到印度人在整个西方世界都可以从容地与他们的新国家的人交流,多数人比同一国家的中国人更自信。 中国人教学英文的最大问题在于内容不切合实际的生活,例如,中国的大学四六级的要求是词汇量4000到6000,这样的词汇量,如果在正常环境中,完全可以非常自如地生活和工作在英语国家,但为什么中国人不行? 因为中国的英文教育根本不是为了学习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文,而是为了学习者可以读懂英文,由于其目的不是为了沟通,因此,中国人的英文教材就会显著地降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英文词汇和表达,而注重于文章,尤其是科技文章。 我不知道是不是当局故意而为,但是这种情况,如果通过改变教材和教学模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例如,中国的英文教学分得很细,什么精读、泛读、听力等等,都是分开的,为什么要分开?因为各类不同的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例如,听力,主要涉及的是日常对话,但中国的日常对话也仅局限于学校生活,因此,这样的对话也并不能广泛使用。 这样的结果就是,在临考试的时候,词汇量可能达到通过考试的要求,但一考过就全忘了,因为根本没地方使用这些词汇。 在英语国家,英语的教学并不分精读泛读等等,教课直接从日常生活中的内容开始,所有的内容都以此为起点,因此根本不需要分类。考试结束了,这些内容仍然可以直接使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一个人只要有了三千词汇量,就可以畅行无阻地在讲英语的社会生活(当然,工作上还略显不足)。 所以,我总结下来就是,中文的4000词汇中,恐怕2/3都是无用的词汇,而有用的1000多词汇又没有日常表达的句子来配合,因此,变成了全都无用。而其他国家的人,学多少就用多少,然后,一年时间就可以开口说话。 可能有人不相信,我用自己的例子告诉大家:虽然我是八九一代的大学生,但去年底开始,我开始学法语,每天花大约3小时学习。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我已经可以讲简单的法语了。而在阅读方面,我看法语文章可以懂约一半的内容(限于自己熟悉的主题)。目前我的法语的词汇量大约是2500。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簡介一個喜歡學習沒用的東西的人。 歸檔
September 2024
歸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