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华东师大的本硕博学生一共约一万人,运动的历次活动常常是一出发就有几千人,最多的时候(5月18日)达到了约八千人。这样的规模可能是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不仅如此,据我所知,从1989年4月15日到1989年6月10日的校园运动,虽然规模大,但是,包括自治会所有成员在内的学生并没有被抓捕入狱和判刑(虽然有背负行政处分,如记大过等),尽管当时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可能会被抓捕和判刑。这也是我希望将这段经历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原因。
1)校园抗议的传统
在当时,学生对抗议是不陌生的,校园抗议似乎是学生的传统,过去的短短几年,学生为了不少问题而自发地抗议过,例如,有罢餐抗议,这个有好几次;罢跑,以抗议晨跑命令;为熄灯制度而摔锅打盆抗议,这个是常规性的,经常做;不过,最大的一次抗议是1986年底的学潮,目的是抗议合肥政府以行政命令否决中科大的民主选举结果,这一次好像是对上海交大的串联的响应,有一千多人走出校园参加了抗议。
但是,所有这些抗议,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会有什么结果,即使是罢餐或罢跑,我们也知道是没有用的。当时的信念是,抗议是态度的表达,也没有任何人带头,就是有人发出倡议,然后支持的学生就一起行动。这就是一种态度的表达,抗议的学生知道不会有效,但是,表达态度总是可以吧?这就是当时的心态,学校也从未对这些行为提出过任何批评或处理。
1989年的这次抗议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氛围而起的,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希望公开表达态度的人比以往多得多,个人认为,1986年的那场运动,所有的85、86级学生都有记忆,这在1989年就占了全校学生的一半了。当时,虽然并不是多数人都参加了,但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而胡耀邦因为1986年的学潮而下台,大家也都认为不公正。
但是,所有这些抗议,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会有什么结果,即使是罢餐或罢跑,我们也知道是没有用的。当时的信念是,抗议是态度的表达,也没有任何人带头,就是有人发出倡议,然后支持的学生就一起行动。这就是一种态度的表达,抗议的学生知道不会有效,但是,表达态度总是可以吧?这就是当时的心态,学校也从未对这些行为提出过任何批评或处理。
1989年的这次抗议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氛围而起的,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希望公开表达态度的人比以往多得多,个人认为,1986年的那场运动,所有的85、86级学生都有记忆,这在1989年就占了全校学生的一半了。当时,虽然并不是多数人都参加了,但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而胡耀邦因为1986年的学潮而下台,大家也都认为不公正。
2)倡议团队
虽然1989年4月就有了游行,这一点大家也不陌生,但这一次不是因为上海交大的串联,而是出于自己的主动,因此,校方向沈研施压无效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感到鼓舞,所以,反而引发许多学生的参与。不过,更重要的是,有人主动或受邀而与沈研结合而形成了一个倡议组织,一开始并没有一个名字,后来则叫作自治会。
这位沈研名叫“沈军”,当然,沈军并非其本名。他是哲学系研究生,和我们很多人不同,他大学毕业后工作过两三年,因此,比本科生成熟而有深度。他的成熟还体现在,他是一个真正彻底的独身主义者,那时他就表明自己不会结婚生子,当然有人说,这在当时是受到政府鼓励的,但其实作出这样的决定需要承受非常大的家庭压力和传统社会的压力。(今天想来,他是咱们“三不运动”的先行者。)
另一位叫作“金石开”的退出以后,有另一位研究生顶替了他的角色。不过,倡议小组远不止他们两个,有一位历史系的研究生加入了,但是没有任职,但一直积极参与组织活动,除此之外,校学生会主席也大力支持,不仅出借了学生会的基本工具和设备,如校旗、办公室、喇叭等等,还有些当时个人很少有的设备,如对讲机。这使得组织工作比以前更加轻松和高效。另外就是诗社的两位学生诗人,当时,他们的指导老师也参加过意见,但并未主导运动的各项事务。
学生游行示威在四月下旬就开始设立了学生护卫队,由一位人高马大的四年级学生领导,维持秩序,他们的任务就是,每一次的游行,这些承担护卫的同学就走在整个学生的外围,形成一个闭环,这样使得游行的学生不会遭到外来的骚扰和恐吓。他们基本上与游行的学生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就留给了负责演讲、发传单和募捐的同学,成为了他们的活动区。令人庆幸的一点是:历次游行都没有遇到过外来的冲击。
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的一个小型的组织。每一次重要活动,都是由这个组织中负责各项工作的人再设立他们自己的小组,然后分头准备和进行的。举个例子,每次活动确立后,如文宣组,要负责准备标语、传单、喇叭、扬声器、步话机等等,这些工作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很多的志愿者共同准备,因此,一场活动常常要涉及上百人去做各项准备工作。因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谁负责谁决策,而不是层层命令向下传,人与人之间没有上下级的范式,而只是依据个人能力和特点负责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这位沈研名叫“沈军”,当然,沈军并非其本名。他是哲学系研究生,和我们很多人不同,他大学毕业后工作过两三年,因此,比本科生成熟而有深度。他的成熟还体现在,他是一个真正彻底的独身主义者,那时他就表明自己不会结婚生子,当然有人说,这在当时是受到政府鼓励的,但其实作出这样的决定需要承受非常大的家庭压力和传统社会的压力。(今天想来,他是咱们“三不运动”的先行者。)
另一位叫作“金石开”的退出以后,有另一位研究生顶替了他的角色。不过,倡议小组远不止他们两个,有一位历史系的研究生加入了,但是没有任职,但一直积极参与组织活动,除此之外,校学生会主席也大力支持,不仅出借了学生会的基本工具和设备,如校旗、办公室、喇叭等等,还有些当时个人很少有的设备,如对讲机。这使得组织工作比以前更加轻松和高效。另外就是诗社的两位学生诗人,当时,他们的指导老师也参加过意见,但并未主导运动的各项事务。
学生游行示威在四月下旬就开始设立了学生护卫队,由一位人高马大的四年级学生领导,维持秩序,他们的任务就是,每一次的游行,这些承担护卫的同学就走在整个学生的外围,形成一个闭环,这样使得游行的学生不会遭到外来的骚扰和恐吓。他们基本上与游行的学生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就留给了负责演讲、发传单和募捐的同学,成为了他们的活动区。令人庆幸的一点是:历次游行都没有遇到过外来的冲击。
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的一个小型的组织。每一次重要活动,都是由这个组织中负责各项工作的人再设立他们自己的小组,然后分头准备和进行的。举个例子,每次活动确立后,如文宣组,要负责准备标语、传单、喇叭、扬声器、步话机等等,这些工作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需要很多的志愿者共同准备,因此,一场活动常常要涉及上百人去做各项准备工作。因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谁负责谁决策,而不是层层命令向下传,人与人之间没有上下级的范式,而只是依据个人能力和特点负责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3)抗议模式
因为有了校旗,它是一面旗帜,也是学校的代表,因此,每次活动前,这个倡议小组就会扛着旗去各个宿舍楼的下面用高音喇叭喊大家去大操场(当时名叫“共青场”)集合,可能会巡回两三次,同时,待到人相对集中一些了,就有人会上台宣讲这次活动的目的、诉求和行动方式,这样大家心里有底。
抗议方式也不仅仅就是游行,例如,在校园集会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抗议的方式,它也常常是每一次行动的起点,即,每次行动基本上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学生抗议的一个便利之处就是,学生不仅有的是时间,而且,非常集中,倡议可以迅速地公开传递至少是80%的人。这是学生运动之所以能够形成规模的重要原因。
另外,学生参加游行示威活动,自治会都会在吃饭的时间提供午间和晚间的极简饮食,虽为极简,至少,参与者不需要担心水和面包的问题。
抗议方式也不仅仅就是游行,例如,在校园集会本身就是一种表达抗议的方式,它也常常是每一次行动的起点,即,每次行动基本上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学生抗议的一个便利之处就是,学生不仅有的是时间,而且,非常集中,倡议可以迅速地公开传递至少是80%的人。这是学生运动之所以能够形成规模的重要原因。
另外,学生参加游行示威活动,自治会都会在吃饭的时间提供午间和晚间的极简饮食,虽为极简,至少,参与者不需要担心水和面包的问题。